Text        Info

联友家具总部园区设计


地址:中国广东省中山市
功能:研发,生产,办公
面积:27,000 平方米
时间:2019
任务: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室内设计
客户:联友家具
设计:Wau
近年来随着人工及原材料成本增加,国内制造业开始出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Delocalization, 一部分企业搬迁到人力成本较低国家或地区;Re-localization, 另外一部分把握了产业升级机会的企业,则留在产业链配套完善的区域,并寻找新园区满足其未来产业诉求,联友家具公司属于后者。

在委托之初,业主希望在广东中山2.7万平米的未来园区考虑展示,研发,生产及办公的功能,同时提出园区能养两匹汗血宝马。项目基地是在一片珠三角常见的工业园区里,场地特点不鲜明。生产工艺对空间无特殊要求,常规柱网即可保证家具生产及组装要求。业主养马的独特需求成为了项目的切入点:在强调效率的生产空间里,马作为自然景观的隐喻或许可以调和工业园区的冰冷感,让园区保留一份对自然的向往。

我设想由建筑物围合成一个尽可能大的“花园”作为马的活动场所,位于场地中央。接待大厅及展厅分别沿北面及东面的市政道路设置,工厂区位于用地西侧,南侧则为半地下车库及餐厅。办公区根据联系紧密程度划分为三列,由南至北平行架于5000平米的花园上空。以陆琪老师的“连房广厦宅中园”来形容这一布局甚为贴切。

1、内花园

“内”具备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空间“内向性”,围合形式让花园从周边环境抽离出来,另一层是指向“内观式”空间体验。

我利用东西两侧10米高的“冷巷”,及顶上的三列办公楼围合出一个内向性较强的花园,过滤掉周边略带杂乱的城市景象,从而产生一个包裹感强烈的花园,一个氛围静谧带有“室内”属性的花园。

在这超过常规尺度的内花园,我设想只铺上草地及粗粝的石头,希望能让人联想到草原而非仅是花园。我希望这花园是 “敞亮”的,可一步加强这一联想,所以办公形体采用等腰梯形形式,除了大跨度结构合理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大量的日光经过办公楼表面阳极氧化铝板的漫反射照亮花园。经过“暗”的冷巷或者门厅的室内后,人们到达“阳光明媚的草原”上。半地下车库位于花园南侧让花园产生地形变化,驻立于门厅往南看,视线灭点位于天空,三五棵高树半遮于三列办公楼之间,产生围合边界的外延。景观上的处理希望提示花园非仅“视线所及”。

业主刚开始对我们颇为自得的“如隐藏于工业园的精神家园般的秘密花园“产生质疑,担心是否会压抑,最后通过VR场景演示消除了这一顾虑,正如我在设计说明里写的:“马,移动的风景,试图传递既熟悉又遥远的信息。 自然变得’不自然’, 人在抽象风景里产生的疏离感,以及自然元素带来的亲密感,之间恍然。”

2、巷子

我在花园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两条南北通长,不同属性的巷子。两条“结构基座”的巷子托着架空的办公楼,连接不同功能的水平及垂直交通也整合于此,当然,还具有类似传统民居中冷巷的自然通风效果。花园之于巷子,具有一定对偶关系,冯纪中先生把柳宗元的“奥旷”引入风景园林空间规划,我试图把这一空间解读应用于此:宽旷与纵深,明与暗,人工与自然,静与动等。

东面巷子为斜坡,介于展厅及花园之间,连接了入口门厅及3.5米标高处的餐厅及展厅二楼。在4米宽笔直巷子内,小料石铺地及两侧的芝麻灰花岗岩饰面引入山地街道的感觉,顶上横跨而过的走道则勾起给人们空间探索的欲望。该空间让我想起五台山南禅寺前的山路及山门的陡梯,因此我肉麻地将其称之为“朝圣之路”。

西面的巷子则设于厂区3.5米标高处,是厂区员工就餐的通道。通过冷巷开洞及厂区局部退台,将生产区与花园形成视线上的对话。不同高度的休憩空间,是抽烟,看马,观景的地方。我称之为惬意放松的“半山腰”。
3、半室内空间/半室外空间

事务所近年的实践主要都在南方,这使得我们重新审视气候特点对空间组织的影响。作为实践型的建筑师,我更多是以亲身体验为第一手信息来源,在吴川工业园办公楼、正在施工图深化阶段的本项目及施工中的W宅项目中更多是下意识地回应这一议题。


儿时生活于典型的“三间两廊屋”,我非常喜欢广东传统民居室内外关系的多样性。例如紧挨着天井的小廊房是多功能的,可以是灶间,可以是杂物房,也可以是纳凉喝茶的地方,家人最喜欢聚在此处,虽称之为房,其实只有三面围合的半室内空间,墙上的漏窗及与天井周边回廊的相通,提示其室外属性,厢房与天井回廊共用一片屋顶,进一步消解其室内的围合感。在广东农村的庙宇、祠堂都非常常见这类型空间,我称之为“半室内空间”,有别于相对单一通行的廊下空间(半室外空间)。翻阅一些关于民居的文献时我发现鲜有对这类半室内空间展开的阐述。存在于传统广东民居里感受丰富细腻的半室内/半室外空间,以及处理此类空间过渡及转换的手法,因为空调设备及系统门窗的普及,如今越来越少谈及了,疫情危机可能是个转变的契机。

在巴西圣保罗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系馆(Instituto de Arquitetura e Urbanismo)里,我们看到若昂·蒂斯塔·比拉诺瓦·阿蒂加斯把半室内空间演绎得淋漓尽致,“建筑师将众多建构的和非建构的要素协调地组织在一起,再次开启巴西现代主义建筑中隐含的线索(与巴西巴洛克建筑之间地延续)”。尼曼耶在外交部建筑(Foreign Ministry)及巴西利亚大学科技中心学院(Central Institute of Sciences in University of Brasilia)则娴熟地运用了不同属性的半室内空间之间的转换手法。我认为半室内/半室外空间的存在是人类在建造上对气候特征的本能回应,具有普世性。

回到本项目,利用内花园及冷巷组织起各功能组团,实现了过渡空间的丰富性及趣味性。我们对半室内/半室外空间的探讨,不是要把项目空间与传统民居空间一一对应起来,因为过度的解读可能会导致项目的了无趣味,但这样的探讨可以成为下一个项目的参考体系。

4、搭接感

事务所习惯以白卡纸来做概念模型,主要原因是方便被快速割切,另外可以让室内外的界线保持未定义的状态。纸片及胶水制作的概念模型同时可以带来“搭接感”的想象空间,犹如木构力学传递般直白。如果只是简单把小模型放大至一个建筑,其结构受力则可能会失去尺度感,最终会沦为恒大球场的“莲花清瘟”般的笑话。

在制作完联友家具园区1:1500比例概念模型的时候我很快意识到搭接感的潜力,三列钢结构的办公楼直接搁置于类似于基座的巷子之上,如同桥梁的清晰受力体系,可清晰阅读不同功能组成。办公楼的10度内倾的片状维护结构则具有建构的双重解读:于基座而言为斜屋顶;于办公楼本身而言则为墙体。为了减少结构跨度55米的弯矩,办公楼两侧出挑5-12米不等,出挑空间“入侵”到基座两边的展厅屋顶及厂房退台上空,为屋顶活动平台及巷子提供檐下空间,形态上而言,搭接上去的办公楼缝合了基座下不同分区的功能。虽为上下搭接关系,办公楼的遮阳作用,犹如传统屋顶般,为“基座”提供了檐下活动的连续性,又因屋顶活动平台大小、围合方向及程度各异,从而为搭接之间的空隙提供空间的丰富性及相应活动的多样性。

同事提议把搭接感的受力空间可读性扩散到展厅,在跨度22米的展厅空间一楼只需设一排柱子,类似天平的感觉,二楼展厅的隔墙内桁架平衡了办公楼向下传递的力和展厅出挑的自重。展厅入口外露的柱子、内部局部空空间、天窗等建筑处理逐步向参观者展示我们的思考。

在确定“半室内/半室外”、“搭接感”等关键词后,深化阶段即围绕着关键词展开,而结构藏露,机电消隐,洞口开合,材料选择及节点交接等就水到渠成了,不再一一细表。
总平面
地下一层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六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剖面
结构分析